• 9张图表回顾上海疫情
    694
    0

     2月28日,一名56岁女士因出现发热等症状,前往医院发热门诊就诊。3月1日,她成为上海本轮疫情中,首例无传播源头的本土感染者。

      此后短短1个半月,上海疫情指数型激增。3月28日,浦东、浦南及毗邻区域先行实施全域静态管理。4月1日,浦西地区实施全域静态管理。

     4月13日,疫情来到高峰,单日新增本土感染者超2万例。此后波动下滑至两位数。

      6月1日零时起,上海有序恢复住宅小区出入、公共交通运营和机动车通行。自此,距离上海全市按下暂停键已过去整整61天。

      截至5月31日,过去3个月上海累计新增本土阳性感染者超60万例。这期间,疫情是如何发展的?我们经历了什么?又是如何打赢这场抗疫保卫战的?

      早期:潜在传播

      3月初,疫情传播得既快速,又悄无声息。

      3月1日确诊的本土病例,在普陀区老年舞蹈队牵出了一条完整的传播链。短短三天内,已知与该点位相关的感染者已达到21人。

      按照感染时间计算,这意味着,本轮疫情始于2月底。

      同时间,上海另追查到两条典型的传播链:松江区永辉超市,以及作为境外输入隔离场所的华亭宾馆。

      这三条传播链皆是短时间内追查到大量的新增病例,凸显了奥密克戎传播力极强的特点。

     上海市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在3月25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指出,上海这次流行的是奥密克戎BA.2, 传播力度是9.5的R0值,意味着一个人可以传10个人。而在2020年初期1个人R0值大概是2.5-3之间。 这意味着,现在传播的力度几乎是早期传播力的3-5倍之间。

     社会面:发现、围堵、切断

      如何才能控制疫情,迎来拐点?其中一点是降低社会面新增比例,减少无感染源头的新增感染者数量。

      3月17日,风险人群筛查阳性占比高达59.6%。这意味着,当日新增的每10个感染者中,有近6名感染源头不明。

      如何降低该比重?在疫情传播早期的3月,上海采取的策略之一是“减少流动核酸筛查”:一方面通过核酸筛查尽早发现感染者;另一方面,将相关场所划为重点地区,管控起来,从而控制管控人员在社会面上的流动,阻断病毒在人群中的快速传播,遏制疫情规模性爆发。

      而对于仍可自由出入的非重点地区,在3月28日分批实施静态管理前,一共分别开展过一次核酸检测和一次抗原检测。

      3月20日,上海社会面新增比例首次大幅下降至11.1%。

      张文宏在3月25日记者会上表示,当前所有发现的阳性感染者当中,非管控区域占所有比例10%。“目前降到这个水平,意味着如果大家看到这个水平不断下降,拐点必定会出现。”

      4月1日,上海全域静态管理,社会面范围再度大规模缩小。

      随着全域静态管理期间持续的核酸筛查,社会面新增比例波动下降至1%以下。5月17日,上海社会面清零。

      静态管理区:攻坚之难

      以上海卫健委公布的数据来计算,全上海有超过7万个居住小区、自然村或单位、场所。4月1日全域静态管理后,它们就组成了7万余个独立运作的小小生态。

      就目前普遍共识来看,奥密克戎的潜伏期是1-14天,通常是3-7天。以这个数字来计算,至多到4月15日,静态管理区内应再无新增阳性。

      然而事实是,有大量小区在持续静态管理几十天后,突然有阳性新增。

      我们梳理了各居住地首次被市卫健委通报有新增阳性的时间。以4月1日全域静态管理作为起始点,发现过了20余天,甚至30余天后,基本上每天仍有超过100个地址首次出现新增感染者。

     为什么全域静态管理了那么久,会突然有新增?住在嘉定区的白女士和她的邻居们感到非常不解。

      小区3月12日开始实施静态管理,除了4月1日有一名曾外出到访医院的孕妇感染之外,长达近一个月内一直保持未有新增。

      4月26日,在持续静态管理的第46天,一名年轻的女孩子核酸异常,确诊阳性。

      “我们都在讨论说她是怎么感染上的啊?”很快,小区群里就有了初步的结论:她每天都要点外卖,可能就是期间感染的。

      白女士表示,在出现病例后,小区里突然变得紧张起来。“之前会有很多人不戴口罩在楼下散步,现在才知道原来病毒离我们那么近。”

      与此同时,白女士家里对团购更谨慎了。在能出小区采购之前,只吃冰箱里的食材。“本来满满一冰箱的,现在都快吃空了。”

      为什么会在静态管理已久的小区出现感染者?上海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吴寰宇在4月14日记者会上曾对此进行解读。

      他表示,其中一个原因是筛查数据有一定的延时。换句话说,市卫健委通报时间和小区内阳性实际新增时间可能存在滞后。

      “核酸筛查工作量很大,检完后如果发现有阳性混管,还要单采单检复核,对检出的阳性人员,要进一步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收集准确的相关医学信息、个人信息,同时还要完成上报审核等工作。”他说。

      他亦指出,另一个原因是存在家庭聚集性传播。“一般来说,家庭内发现1名感染者时,往往其他家庭成员可能已被感染,但尚处在潜伏期内,会在后续的筛查中被陆续检出。”

      他还表示,在全域静态管理期间,虽然居民足不出户,但仍有很多物资在流通。“如果存在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不排除接触后造成感染。”

     除此以外,奥密克戎病毒株除了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力强的特点,其隐匿性也强。具体表现在无症状感染者比例很高。这为筛查带来难度,容易造成社区内隐匿性传播。

      和同时期同样有疫情蔓延的吉林相比,上海通报的无症状感染者病例更高。前者疫情高位时期无症状感染者比例在13%至67%之间大幅度波动,后者维持在90%左右高位。

      中后期:逐渐向好

      攻坚如此之难,居委和志愿者就是战役重要阵线之一。

      梅陇镇梅陇二居委党委书记王鼎雄,负责的是一个实际居住人数3200人的小区。这是一个典型的上海老龄化小区,老年人比重达到60%。

      静态管理期间,整个小区的运转由4名居委和90余名志愿者负责维持。

      在早期,他也观察到市卫健委的感染者通报,比实际新增情况要晚几天。根据此前疾控中心的介绍,这和流调、上报审核人手紧张有关。

      数据公开存在迟缓,这让一些居民感到不安:不知道小区现在是什么情况,不知道何时卫健委突然通报小区有新增。

      王鼎雄和他同事们的做法是拉了一个又一个居民群,在群内及时公开小区情况。“如果我们等到正式的通报发出来,再告诉老百姓,老百姓会觉得我们瞒着他们,不会理解我们的工作。”

      但不是所有的小区都可以做到像王鼎雄他们一样,每日及时更新。一些居民还是需要依靠卫健委的通报,来判断小区具体情况。

      记者收集了两个每日公布疫情情况的小区通报,并和市卫健委通报进行对比。梳理发现,在4月中旬,延迟时间在5天左右。

      随着疫情逐步缓和,人力逐渐充足,延迟的时间在不断缩短。更有感染者,确诊后虽并未转运,次日也被记录进了市卫健委通报。疫情数据越来越精准。

      除此以外,转运的时间也在变快。记者获取的某小区通报为例,4月13日,该小区新增一例阳性,17日该病例被转运。到了4月下旬,确诊阳性的病例当天或次日即被转运。

      王鼎雄表示,随着时间的推移,居民和他咨询的问题也有变化。他表示,3月底小区刚开始静态管理的时候,他的电话是被“打爆”的。“从早上凌晨5点,到第二天凌晨2点,基本上每天都没法睡觉,都在回答居民的质疑和疑惑。”

      “为什么不让我们出小区?疫情怎么样了?小区里面是不是有隐瞒?”这些都是早期居民问的问题。

     到了4月,居民的诉求集中在就医、物资购买。而到了5月,主要就是返乡和复工的问题。居民打电话的频率也越来越少了。

      市民的疑惑,也正得到进一步的解答。记者梳理了80场上海疫情新闻发布会的实录关键词,发现发布会的关注点变动,符合民众当下普遍关切的话题。

      逐步回归常态

      截至5月31日,过去3个月,全市累计新增本土阳性感染者超60万例,经历了高峰、拐点、下落。其中,浦东新区累计感染者人数最多。

     基于上海卫健委的数据,我们记录了每个小区持续静态管理的时间。截至5月30日0时,静态管理最长的小区,从4月1日持续封到了5月底,足足58天。

     6月1日起,上海将在严守不出现规模性反弹底线、确保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全面实施疫情防控常态化管理,全面恢复全市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生活,也会逐渐回归常态。

      持续静态管理时长计算方法:

      统计上海市卫健委通报有新增(简称“上榜”)小区,每次上榜的日期。如果连续两次上榜日期小于等于14天,则视为该小区继续静态管理。如果连续两次上榜日期大于14天,则取上一次上榜时间 14天,视为可常态管理时间。如果只上榜一次,则认为静态管理时间为14天。如果曾常态管理过后再有新增,则取最长的静态管理时长。




    0
    打赏
    收藏
    点击回复
        全部留言
    • 0
    更多回复
        你可能感兴趣的主题
    新成路街道聚会为
        圈内贴子65
    • 商圈成员4

    扫一扫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