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中国发展国际学术年会6月11-12日在线上举行。会议以中国发展为主题,从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两个方面推进对中国发展及其与世界互动的理解,多位国内外著名经济学家在会上发表主题演讲。会议由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主办。
在开幕式的主题演讲环节,来自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Vernon Henderson教授发表了题为”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Local Factor Market Distortions in China”的演讲,他关注中国的要素市场扭曲,包括银行系统存在的资本配置低效、地方政府控制下的土地供给以及户籍改革不完善带来的劳动力市场扭曲,通过构建空间一般均衡模型研究发现,消除要素扭曲可以带来居民福利改善和资本回报增加,并改变不同城市的人口分布。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Jesús Fernández-Villaverde教授做了关于”Deep Learning for Macroeconomists”的报告,他通过一些经典的宏观经济模型介绍了神经网络等深度学习算法在其中的应用,他认为神经网络和计算技术并未改变人类社会的激励问题,因为现有的技术仍然是建立在了解人的效用函数基础之上的。因此,基于大大数据的计算技术改进并不能帮助人类社会走向计划经济。
上海交通大学的文一教授分享的题目是”China's Industrial Revolution: Past, Present and Future”。他回顾了欧洲尤其是英国的工业革命历史,他认为英国而不是荷兰启动工业革命的原因是政府帮助英国公司开拓了世界大市场,而今天中国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创造了一个比欧美还要大的国内市场,因此中国在制造业以及科技创新方面有能力超越美国,而政治稳定、社会信任和基础设施是中国政府创造统一市场的三大支柱。
12日下午的年会闭幕式上,以“全球化与中国经济的未来”为主题,三位著名的经济学家发表了主题演讲。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世锦的演讲题目是“如何把实现双碳目标转化为创新和增长动能”。刘世锦指出,双碳不仅是一个环境问题,而是一个发展方式转型的问题,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应协同推进,同时要避免运动式、衰退式的防御性减碳,推动提效式、创新型的减碳,并充分运用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推进减碳。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金光讲席教授、副院长黄益平做了题为“平台经济与全球化的未来”的报告。黄益平认为,我国平台经济的技术优势不突出,更多是依靠市场规模,国际化程度还非常低,这种局面无法长期持续且不利于平台经济的健康发展。在回顾历史上两波全球化浪潮基础上,黄益平提出,平台经济可以在第三波全球化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我国可以在平台经济的监管上更加积极的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
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分享了关于“地缘政治新局势下的全球产业链布局”的研究。邢自强博士指出,疫情带来的不稳定性对国际产业链布局会有一定影响,但是中国作为全球产业链中最重要的国家,其他国家难以取代中国的地位,比如越南的容量有限,且缺乏深水港这类重要的基础设施,墨西哥部分受益于美国产业链回流,但其体量也有限,印度看起来潜力巨大,但其基础设施、投资环境等方面的制约仍然比较大。因此,只要做好防疫与保增长之间的平衡,国际对中国经济的信心得到恢复,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依然会居于核心位置。
据悉,中国发展国际学术年会自2013年首届会议召开以来,已经连续成功举办了五届,累计超过400位的全球学者在会上报告了他们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