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区第一次经济普查经济总量与产业结构分析
2006-09-09 17:09:49
9166
收藏
管理
调整产业结构 转变增长方式 增强企业竞争力—嘉定区第一次经济普查经济总量与产业结构分析
经济发展是总量与结构相互作用的结果,经济增长虽然是一个总量变化的过程,但经济总量的变化与产业结构的变化是相互联系的,总量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结构的状态并依赖于结构的转换,通常总量增长越迅速结构变动率越高。因此,掌握嘉定总体经济发展现状、发展轨迹,分析嘉定的经济总量和影响嘉定经济发展的产业优势和劣势,为加快嘉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促进嘉定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是一次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也是一项重要的区情区力调查,通过这次经济普查,基本摸清了全区基本单位的数量结构分布,核实了全区总体经济实力和三次产业比重,为反映嘉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源信息。本文根据经济普查结果,对嘉定经济总体规模与产业结构状况作简单分析,供领导和有关部门参考。一、嘉定区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1、经济总量不断扩大,为今后嘉定经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经济总量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代表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2004年经济普查核算的嘉定GDP总量增加了127亿元,达467.8亿元,占全市GDP总量的比重达到 5.8%,在全市19个区县位居上游水平,居全市19个区县第4 位。其中:第二产业增加了111.7亿元,工业增加值增加了104.8亿元,第三产业增加了15.3亿元。经济普查数据再次证实了嘉定经济在高位平稳运行,这为我区顺利完成“十一五” 规划制定的经济总量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04年全市及部分沪郊区县地区生产总值比较 2004年经普核算数据
地区生产总值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工业 第三产业 三次产业比重(%) 地区生产总值在全市的排位
上海 8072.8 83.4 3892.1 4155.2 4097.3 1.0:48.2:50.8
嘉定 467.8 2.8 345.5 326 119.5 0.6:73.9:25.5 4
闵行 628.1 3.3 449.8 430.5 175 0.5:71.6:27.9 3
宝山 728.5 2.7 535.9. 505.4 189.9 0.3:73.6:26.1 2
松江 367.7 7.6 250.1 232.7 110 2.1:68.0:29.9 9
青浦 267.9 9.4 163.5 151.6 95.0 3.5:61.0:35.5 11
2、从产业层面分析,嘉定以二产为主、二三产业共同推动经济发展。嘉定在上海城市产业布局中,是久负盛名的汽车产业基地,去年,上海市委、市政府进一步明确了嘉定区的功能定位为“汽车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相融合的综合性国际汽车城”。为了突出“汽车嘉定”的产业优势,目前嘉定的产业调整和发展形成以二产为主,二三产业共同发展的局面。经普资料显示,2004年,全区二、三产业经济总量中,营业收入二、三产业分别占69.3%和 30.7%;年末从业人员二、三产业分别占63.1%和36.9%。 3、从基本单位角度分析,基本单位的迅速扩大,为嘉定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第一次经济普查资料显示,2004年嘉定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产业活动单位数42629个,法人单位数41133个,分别比2001年第二次基本单位普查增长186%和224.1%。嘉定各类单位涉及国民经济17个行业门类。其中法人单位居前五个行业的依次为制造业(占17.8%)、建筑业(4.7%)、批发和零售业(占46.2%)、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占14.1%)、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占5.3%);产业活动单位居前五个行业的依次为制造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累计比重达70.9%。以上数据充分说明,不同类型的经济单位和各行业经济单位的共同发展,促进了嘉定经济的快速发展。4、从从业人员角度分析:从业人员素质的不断提高,为嘉定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经济普查资料显示,2004年末嘉定第二、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数686863人(不包括个体从业人员),比2001年第二次基本单位普查增长49.2%,其中第二产业的从业人员433357人,占63.1%,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253506人,占36.9%。比2001年第二次基本单位普查增长27%和112.9%。从性别看,男性、女性分别占64.5%和35.5%;从学历、技术职称和技术等级看,从业人员中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占1%;具有大专及大学本科学历占18.2%;具有中专、高中学历占31.5%;初中及以下占49.3%。按专业技术职称分,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占1%;具有中级技术职称的占3.1%;具有初级技术职称的占4.5%;无专业技术职称的占91.4%。技术工人按等级分,具有技师及以上技术等级的占0.6%;具有高级工技术等级的占0.8%;具有中级工技术等级的占2.4%。以上说明,嘉定各类人才初具规模,年龄结构、文化水平、技术结构基本合理,第二、第三产业人才集聚加强,有利经济发展。法人单位、从业人员行业分布情况行业(门类) 法人单位(个) 比重(%) 从业人员(人) 比重(%)
总 计 41133 100 686863 100
第二产业 9278 22.6 433357 63.1
制造业 7333 17.8 379120 55.2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23 0.1 1080 0.2
建筑业 1922 4.7 53157 7.7
第三产业 31855 77.4 253506 36.9
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 251 0.6 11831 1.7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1353 3.3 7210 1.0
批发和零售业 18990 46.2 120645 17.6
住宿和餐饮业 360 0.9 8142 1.2
金融业 19 0 349 0.1
房地产业 330 0.8 7066 1.0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5798 14.1 39157 5.7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1298 3.2 12310 1.8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158 0.4 4079 0.6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2199 5.3 15757 2.3
教育 213 0.5 10090 1.5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125 0.3 4760 0.7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192 0.5 1878 0.3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569 1.4 10232 1.5
5、从扩大社会再生产能力角度分析,资产总计的扩大,为嘉定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扩大再生产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基本的途径。经济普查资料显示,嘉定第二、第三产业资产总计2564.3亿元,其中公有经济拥有资产494.1亿元,占19.3%,非公有经济拥有资产2070.2亿元,占80.7%。分经济类型看,内资1669.5亿元,占65.1%,港澳台资产168.5亿元,占6.6%,外商投资企业资产726.3亿元,占28.3%。从行业分布看,第二产业资产1375.2亿元,占53.6%,第三产业资产1189.1亿元,占46.4%。以上说明,嘉定企业资金雄厚,扩大再生产的能力不断增强,从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6、“一业特强”企业的发展,为嘉定工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嘉定的区域功能定位是“汽车嘉定”,因此,嘉定区域经济的发展主要动力来自工业,汽车行业可以说是嘉定的支柱产业。据经普资料显示,2004年以汽配汽修业为主的“一业特强”企业法人单位数为258家,产业活动单位数262家,分别占全部工业企业的4%左右,年末从业人员占全部工业企业从业人员的10%左右,而“一业特强”企业的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近两成,营业收入、资产总计分别占全部工业企业的32%和21%。“一业特强”企业每单位拥有资产1757万元,单位能级高于其他行业,这有利于经济发展,以上数据充分说明了“一业特强”企业在嘉定工业经济中的重要作用。二、在成绩面前,要清醒看到嘉定经济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土地、能源和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得矛盾依然存在,产业结构调整任务依然艰巨,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长面临较大的压力,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压力不断加重,农民增收、弱势群体生活改善的难度加大,建设社会主义新郊区新农村的任务依然繁重。三、今后嘉定经济发展需努力的方向1、调整产业结构是未来几年嘉定经济发展的主体促进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必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为主线。根据嘉定实际,我们认为,近两年及“十一五”时期,嘉定产业结构的调整总体目标是:紧紧围绕西部国际汽车、东部嘉定新城、北部现代制造业和现代农业区、南部为居住商贸物流区域的“四大板块”建设。通过加快“四大板块”建设,提升三次产业结构水平,以优化区域发展布局来调整产业结构布局。同时,把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作为今后一个时期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充分发挥现有第三产业的比较优势,壮大商贸流通、交通运输、房地产等传统行业;着力发展汽车相关服务业、信息服务业、会展旅游业、物流业、金融业和现代服务业等新兴行业。2、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运行质量经济增长方式,就是为了实现经济增长而采取的手段。在环境与资源约束日渐严峻的今天,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已成为刻不容缓问题。嘉定要尽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运行质量,一是要降低高能耗产业在整个地区经济中的比重。二是坚持对高耗能工艺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和更新。三是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就业机会多的高新技术产业。3、做大做强重点企业,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成长促进机制和退出机制,根据就业、环保、节能、土地资源利用等现实需要,下决心淘汰一批没有明显比较优势的企业,集中优势资源发展优势产业。总之,要以市场为导向,资本为纽带、优势企业为核心,通过多种形式,培育一批核心企业,以增强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