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在一年一度的“3·15”来临之际,中国消费者协会在官网发布《2021年网络消费领域消费者权益保护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建议,从更好保护网络消费者的现实需要出发,可考虑再次修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尤其要对直播营销、社区团购等新业态的网络消费作出规制。当发展与监管协同发力,网络消费必将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行稳致远。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飞入寻常百姓家,直播带货、网络购物、社区团购、门店到家等形态丰富的网络消费快速崛起,不仅以全新的消费体验满足了人们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也为市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内生动力。
然而,市场秩序不规范带来的网络消费纠纷问题也应运而生。从部分商品和服务质量不过关到通过非法收集、分析、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进行“大数据杀熟”;从“挂羊头卖狗肉”的虚假宣传到“我是商家我说了算”的不公平格式条款;从“明码标价”的好评返现到“预付式”的营销手段……网络消费带来的侵害消费者权益问题可谓花样百出。如果放任其野蛮生长,不仅会损害消费者的权益,也会掣肘网络经济行业的长远发展。
实际上,在网络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国家的“有形之手”一直在发力。2021年,《民法典》《个人信息保护法》等多部相关法律法规陆续出台或施行,以良法善治护航网络消费;人民法院积极探索尝试司法创新,降低网络消费者寻求司法保护的难度;相关部门加大反垄断监管力度,畅通投诉渠道,切实净化网络消费环境……从立法到司法,从监管到创新,网络消费者权益保护网正在逐步搭建。
此次发布的《报告》,正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建议。无论是再次修改《消费者权益报告》,还是推进小额诉讼制度落地;无论是完善相关监管规章,还是运用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协同监管,这些建议不仅是广大消费者的共同呼声,也是网络消费不断发展的现实需要,必能让网络消费者权益保护网越治越密,兜住稳稳的消费幸福感、安全感。
当然,《报告》的发布,也是给市场经营者的警示:唯有规范经营,才能让生意常青;无论交易形式怎么变化,优质的商品和服务永远是赢得长远发展的不变法门。对于商家来说,在网络消费市场监管和权益保护力度不断加大、消费者维权意识不断增强的背景下,与其在背后费尽心思“玩花样”“整花活”,不如在商品质量提升和服务保障方面多下功夫,否则早晚会被市场淘汰。
网络消费问题关系着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也关乎我国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期待中消协的这份《报告》能让网络消费权益保护的相关建议真正落到实处,让广大消费者放心、安心、舒心地进行网络消费,也让数字经济市场实现稳步壮大、拥抱长远发展!(南方网徐美林)
来源: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