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武康路113号:走进巴金的家》一书由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晨报记者在今天也拿到了该书。
位于武康路113号的巴金故居曾经是一代文学大家巴金长期生活过的地方。在这里,他写成了《随想录》以及《团圆》《创作回忆录》《往事与随想》等散文、小说和译作。许多巴金研究者、巴金的热心读者都关注着这幢神圣的文学殿堂。该书以位于上海武康路113号巴金故居为讲述对象,以简洁而生动的语言,精美而细腻的图片,直观而清晰地展现一代文学大家巴金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同时,书中还对巴金故居(博物馆)的重要馆藏、故居所在文化局域之文化特点作了画龙点睛式的介绍。读者漫步于此,可以品读一代文学大家巴金人生故事,感受他对中国现代文学做出的贡献。
作为该书作者,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文学评论家周立民在书中的后记(见下图)透露了自己编写此书的原因:
如果没有记错的话,做这样一套书最初还是我的提议。有感于很多名人博物馆和故居只有索然无味的“简介”,而缺少感性的、有深度的解读读物,我提议做一套这样丛书。而当这本介绍巴金故居的书的写作任务落在我头上时,我才真正领会到什么叫“作茧自缚”。不论怎么样,这毕竟是一件有意义的工作,虽然一下子难以达到设想中的要求,但是,我还是努力去尝试一下。
周立民表示,在做这本书时,自己要避免去重复既有的解说词,也不要像药方一样一件件地去说明展品。
我想对一个故居的特点、历史和它所承载的时光记忆有一点总体的看法和认识。我最粗浅的看法就是,一座故居,离不开居住其中的人,我们对它的认识也必须围绕这个(些)人。故居,从本质意义上,它不应仅仅是一座房子(建筑),它的人文性要远远大于物质性。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写巴金故居锁定的重点也是在房子的主人身上,男主人巴金,女主人萧珊,以及他们的孩子,是这个家进而也是这本书的主角。
由此,本书各章节的题目便有了:我要看看故居的主人跟生活的这座城市的关系,梳理他们在这座房子里发生的故事,打量一下他们这个家庭的氛围和特点,还要看看他们的兴趣、爱好、生活世界的面目……因为篇幅所限,很多精彩的细节,我可能还没有写到;也许还有很多可以透视的侧面,也来不及纳入本书。
2011年12月,巴金故居在完成修缮工程之后向社会公众开放。2020年下半年,巴金故居闭馆重新修缮,目前正在修缮之中,有望在今年春天重新对社会公众开放。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严山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