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页客服,欢迎咨询
    商圈信息
        商圈信息
    • 圈主:zhujp
    • 粉丝:2 人
    • 人气:1369 关注度
        联系方式
    • 电话:021-59997393
    • 地址:上海嘉定区华亭镇澄浏公路与高石公路路口北侧
    杭州发布经济社会发展报告 城市经济实力大步跃升
    2021-07-02 16:42:19 548
  • 收藏
  • 管理

     数说百年奋斗路,再启杭州新征程!市统计局发布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杭州经济社会发展报告。

     一、经过百年奋斗,城市经济实力大步跃升

      摄影/艾琳

      100年前的杭州,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受到外国资本主义频繁掠夺和残酷压迫。虽然钱塘自古繁华,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文化之邦”美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广为流传,但新中国成立之初,国民党留下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企业倒闭、供应困难、物价飞涨、投机猖獗,城市经济几近崩溃。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杭州逐步建立和巩固,国民经济初步恢复,经过新民主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改造,社会生产力持续提高。改革开放以来,杭州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中砥砺奋进、勇立潮头,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随着“八八战略”深入实施,高质量发展势头不断巩固向好。

      经过百年奋斗,杭州经济总量进入全国城市前列,世界城市排名进入第二方阵。近年来,杭州获最具国际影响力十大城市、中国十大创新城市、中国十大智慧城市、全球15个旅游最佳实践样本城市、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全球会议目的地百强城市、综合型信息消费示范城市、新时代数字治理标杆城市等系列殊荣,城市实力显著增强,发展水平大幅提升:

      ——经济总量迈上万亿台阶。1949年全市生产总值(GDP)仅2.55亿元,至1986年首超百亿,1997年跃升千亿,2015年突破万亿,2020年达到1.61万亿元,占全国比重由1952年的0.66%提高到1.59%,占全省比重由1949年的17.0%提高到24.9%。2020年,杭州GDP总量居全国大中城市第8位,比1978年提升11位。按可比价格计算,2020年全市GDP比1949年增长1053倍,年均增长10.3%,其中1978年以来年均增长12.6%。

      ——人均GDP达到富裕国家水平。新中国成立初期,杭州人均GDP仅89元,相当于西方发达国家18世纪中期水平,1978年提升至565元。随着经济快速发展,1983年突破千元,1995年超越万元,2020年达到13.7万元(按当年平均汇率计算近2万美元),按照世界银行最新划分标准,已迈过高收入经济体门槛,达到富裕国家水平,与希腊等国家接近。

      ——商品市场繁荣活跃。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商品市场实现了由物资短缺匮乏向丰富充裕的极大转变。2020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973亿元,比1950年增长3660倍,年均增长12.4%,其中1978年以来年均增长16.5%。消费新业态蓬勃兴起,共享经济、电商网购、城市商业综合体、新零售等经营业态不断涌现。

      ——地方财力大幅增强。随着国民经济良好发展,地方税源涵养充实,2020年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3854亿元;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2093亿元,居全国大中城市第6位,副省级城市第2位(仅次于深圳)。2020年,全市财政总收入比1950年增长8741倍,年均增长13.8%,其中1978年以来年均增长15.8%。

      ——国际城市排名进入第二方阵。改革开放以来,杭州与世界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国际知名度、美誉度、竞争力显著提升。2016年成功举办G20杭州峰会,并成为2022年亚运会举办城市。2020年,杭州拥有世界500强企业4家;入选全球会议目的地百强城市,居全球第74位、亚太第17位、中国大陆第3位;在最新GaWC世界城市网络评价处于第二方阵(Beta城市),较之2010年第五方阵(Sufficiency城市)大幅前移。

      二、经过百年奋斗,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100年前的杭州,产业结构仍停滞在“西湖+手工业”时代,在世界工业化进程大步推进的背景下,轻工业和商业有所发展,但工业基础十分薄弱,重工业基本空白,轻工业内部结构也极不平衡。随着抗战全面爆发,大量工厂倒闭,产业发展严重受阻。新中国成立以后,农村经过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极大解放了生产力,大规模兴修水利,使农业设施条件得以改善,基础不断夯实。工业方面,通过接管、改造和新建,初步形成杭州国有工业基础,上世纪60年代新安江水电站、杭州半山电厂、杭州重型机械厂等一大批大中型骨干企业建成投产,为杭州重工业发展奠定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杭州城市化、工业化、国际化“三化”共振,相继推进“工业兴市”、建设“两港三区”、实施“服务业优先”、发展“十大经济”、打造数字经济与新制造业“双引擎”等重大举措。

      经过百年奋斗,杭州三次产业全面融合发展,形成了以服务业为主导,二三产业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快速成长,更趋现代化、更具竞争力的产业体系逐步构建形成:

      ——数字经济成为鲜明标识。在近二十年新一轮数字化浪潮中,杭州积极抢抓发展时间窗口,加快建设“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数字经济已成为转型发展的主动力,经济增长的“压舱石”。2020年,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4290亿元,占GDP的26.6%,占全省比重61.1%。电子商务(1933亿元)、云计算与大数据(1389亿元)、数字内容(3113亿元)、软件与信息服务(3441亿元)、电子信息产品制造(1090亿元)等相关产业增加值规模均超千亿元。

      ——新兴农业蓬勃发展。1949-2020年,杭州第一产业增加值由1.43亿元提高到32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3.1倍,年均增长3.8%,其中1978年以来年均增长4.1%。第一产业结构由新中国成立初期以种植业为主向农林牧渔多元发展转变,2020年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之比为59.1:12.7:14.1:10:4.1,种植业比重比1949年下降10.1个百分点。农业新兴产业态势良好,2020年农村电商实现销售额 165 亿元,乡村旅游接待游客 7153 万人次。

      ——高新制造业占比提高。1949年,全市工业增加值仅0.34亿元,至改革开放前,工业取得一定发展,但整体竞争力仍然不强,1978年工业增加值15.7亿元。改革开放以来,工业经济总量跃升、企业素质提升、技术持续升级,1991年、2004年工业增加值分别突破百亿、千亿。2020年,全市工业增加值4221亿元,比1949年增长6682倍,年均增长13.1%。主导行业从1949年的纺织、食品、造纸向计算机通信电子、电气机械、医药等高端制造领域转变。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达到67.4%。

      ——现代服务业快速成长。新中国成立初期,杭州的服务业主要以生活性服务为主,门类少、规模小,1949年服务业增加值仅0.74亿元。改革开放前,经济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发展工业,服务业仍处于辅助和从属地位,1977年增加值为4.56亿元。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推进,居民消费能力提升,生产性、生活性服务需求增长,经济体制改革使大量服务职能从公共部门分离出来,服务业发展环境向好。新世纪以来,信息软件、金融、租赁商务、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快速扩张,迎来发展“黄金时期”。2020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0959亿元,比1949年增长1597倍,年均增长10.9%,其中1978年以来年均增长14.1%,占GDP比重从1949年的29.1%提高到68.1%,已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动力、社会就业的蓄水池、地方财政的主水源。

      三、经过百年奋斗,高水平全面小康成色十足

      摄影/余文华

      100年前的杭州,社会动荡不安,人民流离失所,整体贫困和贫富分化并存。至新中国成立以前,由于大部分工厂减产,许多企业倒闭歇业,失业人员占总人口三分之一,市场物价飞涨,同时,封建土地制度下,占3.3%的地主占有17.4%的土地,人均占有面积是贫雇农的20.9倍,穷苦百姓温饱不足,生活水平极其低下,人均期望寿命仅35岁左右。新中国成立后,杭州大力稳定物价,改善生活必需品供应,教育、卫生等各种社会事业恢复发展,逐步消灭了天花、血吸虫等传染病。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地方财力的增强,杭州持续加大民生投入,高质量发展科教文卫事业,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着力建设“东方休闲之都”“生活品质之城”。

      经过百年奋斗,杭州经济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全体人民,居民生活安定美好,社会事业成效斐然,连续14年获得“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桂冠,被授予全国唯一“幸福示范标杆城市”,从温饱不足迈向高水平全面小康:

      ——居民收入大幅增长。1978-2020年,全市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38元提升至68666元,年均增长13.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年均增长7.9%;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62元提升至38700元,年均增长13.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年均增长8.3%。城乡居民人均住户存款余额由1978年的41元提升至2020年的12.0万元,财富水平大幅跃升。

      ——居民消费不断升级。城镇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由1978年的301元提升至2020年的41916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从1980年的287元提升至2020年的25664元。消费从满足基本生活必需品向品质类、智能类、享受类转变,可穿戴智能设备、智能手机、智能家用电器等智能商品消费快速增长,出国旅游、教育培训等服务性消费成为新热点,私人汽车进入寻常百姓家,2020年,每百户城乡居民家庭分别拥有65.3辆和56.9辆,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从1985年的52%、54.2%降至2020年的25.6%、27.7%。

      ——教育事业成绩斐然。1949年,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在校学生仅14.4万人,其中,高等院校4所,在校学生3112名,市民中文盲率较高。改革开放之后,教育普及率、均衡化和优质化水平大幅提升,完成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名校集团化,经历四校合并成立新浙大等大手笔,高质量发展美好教育。2020年,全市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99.15%,初中毕业生升各类高中比例99.76%。拥有普通高校40所,在校学生55.1万人,比1949年增长176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70.04%。

      ——社会保障全面覆盖。新中国成立以后,杭州社会保障体系从无到有,从城镇到农村,从企业职工到城乡居民,从单位福利到统筹互济,从不完善到较完善,各类社保保险已基本实现全覆盖,在国内居领先地位。2020年末,全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832.6万人,其中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751.5万人,比2000年增长5.1倍;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078万人,其中职工基本医疗参保人数713.5万人,比2002年增长4.2倍;失业保险参保人数523.5万人,比2000年增长4.4倍。社会救助体系更加完善,2020年末全市最低生活保障对象9.88万人。高标准开展扶贫脱贫,家庭人均年收入1万元以下贫困现象全面消除。

      ——就业规模稳步扩大。全市就业总量从1986年的348.0万人增加到2020年的746.3万人,扩大1.14倍,有序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非农就业比重达到92.1%(2019年),比1986年提高38.4个百分点。就业质量显著提升,工资收入快速增长,2019年全市全社会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80817元,其中,非私营及规模以上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101069元,比2004年增长3.6倍,年均增长10.7%。

      四、经过百年奋斗,天堂明珠独具魅力

      摄影/孙小明

      100年前的杭州,城市建设尚未拉开序幕。1927年杭州正式建市,至抗战前,邮政、电力取得一定发展,但自来水、电信、交通事业发展缓慢,公用事业总体仍相当有限。抗日战争爆发后,刚刚萌芽的城市建设又遭到损毁。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城市经济实力的增强,全方位城市建设逐步推进。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首批历史文化名城,1994年升格为副省级城市。新世纪以来,杭州树立“环境立市”“生态立市”理念,大力实施“蓝天、碧水、绿色、清静”工程,推进背街小巷改造、清洁直运、“四边三化”、“三五共治”等专项行动。

      经过百年奋斗,杭州现代化大都市的各项功能日臻完善,宜居环境极大改善,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入选“全球十大美丽城市”,现代化智治体系快速推进,独具韵味别样精彩世界名城正在崛起:

      ——从西湖时代迈向钱塘江时代。1913年,杭州拆除旗营、城墙,结束了西湖与杭州城区被城墙分割的历史,被称为“把西湖搬进城”。2018年,杭州正式出台《杭州拥江发展行动规划》,以钱塘江为主轴的市域统筹发展格局形成,杭州从“西湖时代”正式迈向“钱塘江时代”,使城市的发展框架进一步拉大,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2020年,杭州市区面积达8289平方公里,比1949年新中国成立初期扩大31.9倍。

      ——从美丽西湖迈向美丽全域。新中国成立以后,杭州在城市环境建设方面,首要的是扮靓西湖。但20世纪70年代,城市面貌仍未全面改善,被美国总统尼克松称为“美丽的西湖,破烂的城市”。至90年代,杭州在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显著成果,1994年获得“国家园林城市”称号,是当时全国获此殊荣的五个城市之一,2017年成为副省级城市中首个国家生态园林城市。202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6.85%,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一;市区空气质量优良率91.3%;全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地表水国考断面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100%,城市污水处理率97.1%,宜居环境全方位改善。

      ——从近代城市雏形迈向现代国际都市。新中国成立初期,杭州城市公共设施十分落后,公路里程仅766.2公里,且路况较差,市区沥青路32.68公里,水泥路0.1公里;仅有1家自来水厂,设计日供水量5000吨;发电装机容量2万多千瓦时。经过持续大规模投资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杭州逐步形成了以国际化大都市为目标的城市基础设施。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立体大交通网络全面发展、通达国内外,客运量从1978年的2878万人次增至2020年的12183万人次,货运量从1706万吨增至41944万吨。其中,航空客运量从3万人次增至1414万人次,货运量从近乎于0增至46万吨。公路网络日趋完善,高速公路从无到有,实现各区、县(市)全覆盖。城市轨道交通里程达到306公里。自来水100%全覆盖,全社会气化率达到100%,用电量比1949年增长3320倍。电信技术水平提速换挡,从固定电话普及,到手机、互联网宽带普及再到移动互联网普及,手机网络进入5G时代。

      五、经过百年奋斗,创新活力之城特色彰显

      摄影/陈跃书

      100年前的杭州,近代科技基本无从谈起。全市科研人员和机构严重短缺,工厂设备原始简陋,只有机器零部件加工和修配业,没有机器制造业。新中国成立至社会主义改造期间,我国高度重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发展,杭州农技站、农业科普小组陆续成立,工业开展以技术革新为中心的增产节约竞赛,为科学技术建设打下一定基础。1956年我国科技史上首个中长期规划制定,杭州群众掀起“向科学文化进军”高潮,科学普及大范围推进,但科学技术水平仍然较低。改革开放以来,杭州审时度势加快改变科学技术落后状况,1988年首次提出“科技兴市”战略,进入新世纪后大力实施创业创新、引才引智计划,不断集聚人才、技术、资本等科创高端要素,持续把“双创”引向深入。

      经过百年奋斗,杭州的科技实力显著增强,创新活力显著提升,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立健全,科技创新催生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

      ——创新投入大幅增加。2020年,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占生产总值的3.5%左右,比2000年第一次R&D资源清查时提高2.52个百分点,研发投入强度已达到创新型国家水平。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科技支出144.3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0%,比重比1985年提高6.1个百分点。

      ——创新生态显著改善。积极构建“雨林式”创业创新生态,2020年末,全市拥有国家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企业7748家,比2010年增加5769家,拥有省科技型中小企业14576家。深入推进全国“双创”示范城市建设,拥有国家级众创空间68家;拥有国家级企业孵化器41家,居副省级城市首位。拥有独角兽企业37家,企业数量仅次于北京、上海。人才净流入率和海外人才净流入率保持全国城市首位,连续10年入选“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

      ——创新成果竞相涌现。2020年,全市专利申请量、专利授权量分别为14.4万件、9.2万件,比1999年增长92.7倍和89.9倍,有效发明专利数量位居省会城市第一;PCT国际专利申请量2030件,比2011年增长9.1倍。技术交易更为活跃,2020年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520.3亿元,比2011年增长10.6倍,年均增长31.4%,科技创新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更加高效。

      ——市场创业活力激发。2020年,全市平均每天诞生市场主体650户,年末市场主体140.3万户,其中企业73.9万户。年末私营企业67.8万户,个体工商户65.9万户,合计占市场主体的95.3%,分别比2000年增长20.5倍和2.9倍,年均增长16.6%和7.0%。

      六、经过百年奋斗,改革开放融入城市基因

      摄影/施佳杰

      100年前的杭州,随着帝国主义入侵,沦为半殖民地被迫开放,拱宸桥一带成为日本租界。新中国成立后实现了民族独立,杭州结束了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则用改革开放的伟大宣示把中国带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杭州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率先探索发展民营经济。上世纪90年代以来,经国务院批准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一批开发区,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与“特区”,促进开放型经济的快速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杭州大力推进“最多跑一次”,对标世界一流标准优化营商环境,加大数字治理新探索,不断把改革开放引向深入。

      经过百年奋斗,杭州探索出一条富有城市特色的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对外开放发展路径,构筑起高水平改革开放的新格局:

      ——民营经济成为“铁柱钢梁”。杭州率先推进市场化改革,以体制机制转变为杭商杭企提供广阔发展空间,娃哈哈、传化集团、西子联合控股、华东医药等一批大企业、大集团在市场化浪潮中脱颖而出。2020年,杭州有39家企业上榜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数量连续17次蝉联全国城市第一。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总量达到9855亿元,比2012年增加5196亿元,占GDP的61.2%,比重比2012年提高1.5个百分点。民营企业货物出口2589亿元,占出口总额的70.1%。

      ——对外贸易量质齐升。改革开放初期,全市仅有极少企业有自营进出口权,1989年,全市外贸自营进出口总额为8400万美元。随着本世纪初我国加入WTO,杭州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2020年全市进出口5934亿元,其中出口3693亿元,按美元计价分别为856亿美元和 533亿美元,比1989年增长1018.1倍和1064.7倍,年均增长25.0%和25.2%。出口商品结构从过去以农副产品、轻纺为主的初级、低附加值产品逐步向高附加值商品转变,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占出口总额分别达到44.9%和17.6%。跨境电商从无到有,2013年被列为全国首批跨境电子商务贸易试验区,2015年批复设立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杭州服务”竞争力不断提升,2020年,服务贸易出口138.4亿美元,服务外包进入全国第一方阵。

      ——国际交流合作全方位深化。上世纪90年代,杭州对外经营性投资从零起步,至2020年末,杭企在全球102个国家和地区设立各类境外投资项目2445个(非贸易1134个),全年境外企业总投资63.6亿美元,中方投资36.9亿美元。杭州企业从参与低端分工到探索全球价值链布局,2020年末已有57家企业在海外上市。2020年,全市实际使用外资72亿美元,比1989年增长377.9倍,累计已有126家世界500强企业来杭投资222个项目。杭州是新中国最早接待外宾的城市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与国际城市文化交流不断深入,从1978年与日本岐阜市建立第一个国际友好城市以来,至2020年末,国际友好城市达到31个。

      资料/市统计局





    上一页:投资60亿元!嘉定将新增一座“云+智能驾驶”创新基地 下一页:中国向世界的4个庄严宣告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