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页客服,欢迎咨询
    商圈信息
        商圈信息
    • 圈主:zhujp
    • 粉丝:2 人
    • 人气:1395 关注度
        联系方式
    • 电话:021-59997393
    • 地址:上海嘉定区华亭镇澄浏公路与高石公路路口北侧
    徐步锋芒出笔端----记沪上知名书法家徐锋先生
    2012-01-21 22:31:52 1718
  • 收藏
  • 管理

        徐锋,作为笔耕三十多年的书法家,即是我的同乡、同学、又是同门同道,这“三同”即:同一城市长大,同一学校就读,同师承一位老师学书法。自96年他从山东书协转入上海后,在书法艺术上时常爆发出一点“火花”,前几年听说在书法创作之际,搞起了什么“姓氏探源”,踏上了姓氏文化的寻根之旅,经常为省、市领导、企业家及社会才俊书写溯源问祖的姓氏作品,把遨游“姓氏王国”的兴趣点拨起来,成为书法艺术的观赏性和知识性融为一体的尝试。最近两年又玩起了什么“生肖”意会书法,对中国亘古的传统习俗文化形象化传承和显现,把“十二生肖”的动物属性用意会书法鲜活起来,拓宽人们的欣赏角度,激活和丰富想象空间,而且对两件别出心裁的“跷蹊”玩法乐此不疲,讲起来头头是道、津津有味,因为我没入流,难以赘述,只能以“发小”的知根知底的便利条件,尽其所能地还原出一个真实、多彩性格的徐锋来。

      下面讲二件孩提时的秘密:

        徐锋52年出生,逼近花甲,龙年为其本命之年,充溢着收获的成熟;但他的书艺提升,佳作迭出,与其年少时对书法的浓厚兴趣和感知,努力博取分不开的。少时我们就听坊间说“圣府门前文盲多”,觉得很有意思,但究其根源不得其解,但确为当时文化名城曲阜的现状注解。好在徐锋的邻居是本校书画老师——出身望族,书画高深的盖益先生,使他耳濡目染,敬畏有加;有一天,徐锋告诉我:“盖老师家有黑白相间的字帖,说是孔庙内的碑文,什么时候我们才有?”当时我们都误认为碑文是至圣先师孔老夫子写的,孔庙还是能溜进去的。“初生牛犊不怕虎”,说干就干,我们准备好马粪纸,破棉絮,锅底灰,瞒着家长,步行30余里,小偷一样地溜进了孔庙,就近凭感觉围着石碑干了起来,那些凭想象的工具和材料,拓出来的效果可想而知,更沮丧突如其来的一场暴雨把拓片淋成了浆糊,只好又累又饿地狼狈跑回家中。虽然是空手而归无斩获,但对华夏文化及对孔圣人的仰慕油然而生,汇入心田,第一次学费交的蛮开心的。

    1-1.jpg
       “少年壮志当拿云”。不达目的不罢休,进入初中后的我们,共同拜了盖益先生为书法老师,一块写大仿,并肩比高低,毛笔字级部无人比。但一味地抱着楷书练基本功,书体单一也感到枯燥没长进。正当我们迷茫之际,“史无前例”、轰轰烈烈的文革开始了,停课闹革命,学生扒乘列车搞串联;当时我们知道泰山有《经石峪》、《张迁碑》,就合谋扒火车,上泰山,狠狠地捞他一把,没料到当时文革之际,革的就是“封建文化”的命,还会有什么碑拓之说,无功而返时扒乘装煤列车,到家后我俩都像煤堆里扒出来的煤猴子。泰山之行虽然又没捞到碑帖,但泰山上随处可见的摩崖石刻,“大字鼻祖”让我们心胸一阔,眼界大开,历代美伦美奂的泰山刻石印到了我们的脑海里。不言败的徐锋又怪招迭出,以取革命之经之名,步行长征上北京,体验革命中心的风雷激荡,观瞻故宫博物馆的博大精深。当然不可能如愿以偿,抱撼而归;可在京大专院校抄录大字报时,“反动学术权威”老教授的“深刻检查”大字报中,被深厚的文学和书写功底而震撼,喜得意外的收获,抄写大字报也成了那个年代我们练书法的绝佳途径。三地的惊险之举是由备而往,无形的精神财富是巨大的。而曲阜、泰山囊括了汉隶的大部精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所以徐锋和我步入社会后,多次的国际、国内的书画大展,报稿的隶书屡试不爽,多次高中,九十年代初我们双双进入省书协,其原因乃正宗流派,根脉所系,遂不断探求,形成风格。

    1-2.jpg

         还有一件令我至今不能忘怀的事:

        “复课闹革命”后,徐锋和我都因父亲“走资派”没解放,心甘情愿地投入了“上山下乡”、“接受再教育”的行列。十五、六岁的“知识青年”徐锋,没感到下乡务农是吃苦遭罪,相反在淳朴民风的劳动环境中学会了耕、耙、耩、扬,拓坯打墙的甘苦乐趣,体验了农耕文化的繁衍和存续。现在回想起倒是受了“甘于贫困穷过渡,不讲文化大帮哄”的“再教育”,其他还真说不清多么的“意义伟大”。但徐锋是个有心人,他居然在“再教育”中好学精神感动了被监督改造的“地主老财”,使他慷慨赠送了徐锋梦寐以求的《礼器碑》和王羲之《兰亭序》摹本,在别人不屑一顾,界限不清的眼光里,徐锋他却欣喜若狂;大家感到,这么厚道朴实的徐老兄,在书法的追求上倒颇具心机,“广阔天地练红心”却是“广阔天地练书法”,耕种黄土地不忘忙里偷闲耕耘艺术。农民兄弟笑着说“这小伙聪明”。果不然,徐锋当年被征兵部队破例带进了革命大熔炉,成了工农子弟兵,使我哥俩分离了好多年。
        写到此,余已难以为继,回想起徐锋的年少豪情,生涩的笔力写不出哥俩的兄弟情怀。徐锋兄无论在农村、部队、铁路、还是落脚上海滩,都时时秉笔,徜徉在书香墨浓的书海中;虽然因时空、环境变幻曾迷茫、徘徊、蛰伏,但不动摇,不离不弃,独悟翰墨数十载,隶书作为其强项,也经常感到诸多难以突破的壁垒,他很欣赏“隶外求隶”的观点,立志拓宽思路,锐意求变,达到“建立自我,追求无我”的境界;对于生长在北方,落脚于南方都市,这样的天时、地利、人文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徐锋作品的风格走向,从而会使他的作品既有北方的大气又不失南方的灵秀。“天道酬勤”。继他在首届国际“神农杯”书画艺术大展中获奖,今年又在“炎黄子孙”诗书画印艺术大赛中获书法一等奖,其他参展大赛获奖及报刊登载、收藏的成果就不一一陈述。徐锋说:既算辉煌,也已过去,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我等期待着他一路长虹,辉煌再现。
        “徐步行天下,锋芒出笔端”。这是中国楹联协会资深会员蒋铃老先生写给徐锋的藏头撰联。徐锋兄确是个不善浮夸,不图虚名,低调谦卑,徐步渐进的书坛拓荒者,蒋老先生的赠联,正是对徐锋吾兄人品书品的真实写照。

    (本文作者;周延涛)



    上一页:书法家徐锋先生的“姓氏探源”部分作品展示 下一页:李相国硬笔书法作品视频鉴赏
    全部评论(0)